找到相关内容883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摩耶”奥义试释

    物质现象。  (3)幻翳。幻如障眼法,障翳着人们的视线,认不出幻象的虚妄性质,把幻象误作真实的存在。这种错觉或误认,叫做“无明”(avidyā)。无明,意即无智慧,没有正确的知识:既不辨幻象之假。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2762768.html
  • 太虚大师论巴利语系佛教与汉地佛教之关系

    的心坎中。这种错觉是复兴佛教的障碍物,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义。所以我们可以说:中国所说的虽是大乘教,但所修的却是小乘行。 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,虽说是自明末以来即为佛教界之有识之士所揭明的,但巴利语系...

    哈 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4862978.html
  • 启绝学于再生 显悬壶以济世——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

    所认识到的一切,都绝无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。心识现前之时,必现起境界相。由于错觉使然,由心识所造的境界,视作离心存在的真实外境。实际上所认识的境相仅仅是自心现起之影。唯是自身心识所现,故谓唯识。这种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5762986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 第四章

    所谓自己,指的就是身心。身体的外相,内心的感受,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,以为有“我”的概念。  三、我是什么意思?  “我”是主宰的意思。我们真能主宰一切事物,使它们永恒不变吗?答案是不能的。  四、我们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463703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“二种根本”浅说

    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,由于妄见而起错觉,以为实有。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,或于一切万物中,妄见其有实体,则称为如见空华。  经文:佛告富楼那:“譬如迷人,于一聚落,惑南为北,此迷为复因迷而有,因悟所出?...

    传 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1263823.html
  • 禅的“公案”与园林空间处理的妙趣

    这样就使小小物景空间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了回环往复、山重水复的错觉。人们置身于此间,会有隐士高人遁迹山林的情趣。  颐和园整体布局由几个风格、情趣各有特色的景区组成,各个景区有它自己的独特氛围,因此,整座...得就很普遍,尤其是在园内人口处到主景区一段,往往采用先封闭(半封闭)而后逐渐开敞的形式,先抑后扬,通过视觉对比、变化,造成心理感受上的错觉,仿佛园内空间很大、很复杂,有无限蕴含一般。  留园人口部分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1863870.html
  • 禅的探索

    那时,反责怪风多事,月水起了变化,殊不知是被自己的一双眼,加上主观的意念,沦落自以为是的错觉之中!  第三、误解断灭:小乘行人,耽于空境,或我空法有,或人法皆空,悉以断灭为依归;五蕴的思,快意截断,行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364005.html
  • 王夫之辩证法体系探索(2)

    。例如,王夫之喜欢以始终言生死,有时甚至对生死的说法本身置有微辞,因为它容易给人生是无中生有,死是化为乌有的错觉。因着这一点,王夫之在提出“生非创有、死非消灭”,“生死是阴阳自然之理”(《周易内传》卷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964011.html
  • 大念住经要义(二)

    无常、苦、无我的三法印,才足以去除我们的错觉妄想。  日常生活中,在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的当下,我们总是茫茫然无所知觉,因而心念随着各种妄想打转,禅修者如果能在每个根尘接触的当下,及时快速地提起正念及觉性...

    陈燕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564177.html
  • 道元论佛性

    的想法,不过是一种错觉。这就是道元与传统读法不同的原因,他把“岭南人无佛性”读作“岭南人,无佛性”,意指这些人本身摆脱了自己究竟有没有佛性的二分法思想。这种摆脱(即佛性)是对佛性的真正认识。故道元强调...

    阿部正雄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0364205.html